1.1 世界观
0. 引子
近日,因几大事件促成我的世界观出现巨大更新,这个更新也直接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、行为方式。这几大事件分别为:
- 2018-09-28,成甲老师交流的关于小组织生存的基本思路;
- 2018-10-04,十一烧脑节晚上和积超讨论哲学两大流派:「形而上哲学」和「实证哲学」的关系;
- 2018-10-11,高智青年联合会中,我们围绕「解释框架」进行讨论;
- 2018-11-25,参加埃里克森的「教练的内在成长」课程。
每次结束后,我就会在伙伴们中反复交流和碰撞,最终融合形成更新后的世界观。
1. 世界观整体介绍
1.1 概览
我的世界观的文字版:站在觉察的视角看投射的世界
。
我的世界观的心理表征配图:
易仁永澄的世界观心理表征图
特别说明:
- 世界观本身是一种心理表征,即你是如何看待世界的关键观点,以及这些观点之间的结构关系;
- 心理表征是一副画面,随着对一件事情的理解的深入,这幅画面会有更深刻的层次;
- 文字版只是为了传递给他人的一种语言描述方式,它是对心理表征画面极大的压缩,存在巨大的误差,为了更好地理解,还是需要对画面及画面的每个要素进行把握;
1.2 关键概念澄清
整个图像上有六个重要元素,首先我们找到每个要素在图片上的位置:
- 觉察视角:左侧的人像所表达的部分;
- 下层:客观世界:右侧图像中下方的大平面;
- 上层:主观世界:右侧图像中上方的大平面;
- 投射本体:右侧图像中礼物图标;
- 投影:右侧图像下方橙色的四边形;
- 投射过程:从礼物到四边形的四条虚线。
对于不同要素,还有不同的称呼,这里都整理如下,以便后续各场合的使用:
- 觉察视角:感知位置(第三、四、五感知位置)、意识范围、永恒的时间
- 客观世界:外在强大、肉身生活的世界、复杂世界
- 主观世界:内在强大、真实世界、极简之美、安珀
- 投射本体:相对真实、深层结构、原因结构
- 投影:表面现象、表层结构、结果
- 投射过程:系统映射过程
对于所有的概念,我并没有进行定义,因为这是世界观的范畴,我的所有文章,都是对世界观概念的具体定义和解释。如果现在看上去还有一些疑惑,没关系,随着不断地查看我的文章和各种表达,都会指向这些概念。
1.3 促进理解的一些图像
为了更好地理解我的世界观,我给出一些常用的图像,来进行说明:
图片来自互联网
柏拉图理想国中洞穴人的描述,来源互联网
游戏:ShadowMatic 的关卡截图
特别说明:这些图片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理解,获得第一印象,但它只是一种逼近化的解释方式,并不是世界观本身。
2. 如何使用世界观
目前,我的世界观已经成为心理表征的一部分,因此,我可以直接调用。如果是期待使用我的世界观来解释世界的伙伴,可以根据以下的分解步骤来刻意练习:
- 形成觉察:当某一个「表面现象」对自己产生刺激的时候,请暂时中断自己的自然反应;
- 建构画面:打开「世界观」的配图,将「表面现象」放在「客观世界」中,并将其命名为「投影」;
- 自我提问:向自己询问几个问题(但注意设置止损时间,以免陷入主观世界自洽的漫长过程)
- 「投影」中是否夹杂情绪,先放下情绪;
- 这个「投影」的「投射本体」是什么?
- 「觉察视角」的看法和感受是什么?
- 根据「投射本体」的相关规律,「投影」接下来的发展可能是什么?
- 我要如何根据「投影」的发展可能来选择行动?
以上部分是根据一件已经发生的「表面现象」,来预判和形成后续行动的思考过程。
本质是:通过现象推导后验假设,然后利用这个假设进行先验预判。价值:不断训练「萃取后验假设」、「进行先验预判」的过程,符合马奇在《经验的疆界》1中谈到的高智学习的方式,也是一种极其高效的成长方式2。
3. 世界观的应用场景
世界观是我看待「世界」的根本方式,这里的「世界」是一个抽象概念,它指代一切:
- 具体现象
- 事件过程
- 情感状态
- 科学原理
- 人际关系
- ……
正所谓「道有内涵性也有超越性」,我的世界观可以应用在任何一件需要「认知」的事情上。
虽然它的应用范围广泛,不过还是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应用场景,我将其单独列写在这里,这样便于你理解一点:这么重要的内容都是由世界观衍生出来的,以便你更好地形成自己的世界观。
- 用于形成基石假设,具体见:基石假设
4. 和之前版本世界观的最大不同是什么?
4.1 版本区分
为了后续更新的便利,现在对我的世界观版本进行定义:
2017-02-28,第一次澄清世界观3,那是第一次把全部的逻辑都整合到一起,这是后续世界观的基础,当时提出了:系统观念、因上努力、概率修正、时间朋友等要素。这得益于 2015 年开始到 2016 年对系统原理的学习,2017 年初领读《好好学习》一书以及成甲老师的全面整合的介绍。那么,就叫这个版本为:世界观 V1.0
版。
2018-09-07,第二次的版本4,是在经历人生一次巨大的认知崩溃之后,我的朋友积超来找我,跟我聊了「本体论」阶段可能带来的问题,当时他就跟我提出了区分主客观世界的概念,但是,我并没有那么深入的理解,只是把人生观进行了调整,为人生观增加了一个意义:生生不息的意义。这个版本,可以算作:世界观 V1.1
版。
2018-11-30,第三次更新世界观版本,就是这一次的重要更新,这次更新带来了基石假设、人生观、认知框架的全面调整,同时,整合了近一年来学习的各种关键概念,并带来了近一个多月的行为模式、思维模式、关系模式的改进,还让我可以保持开放心态,进入到我曾经完全不认同的「灵修」领域,获得了具身认知。这个版本,就是世界观 V2.0
版。
4.2 关键不同的澄清
首先,基石假设做了调整。从原来把「世界观」作为基石假设,调整为「觉察下的内外部世界」5。这个调整,让我的第一问题从:「它是什么?它的本质是什么?」转变为:「这是主观世界问题还是客观世界问题?」并且,在确认分类之后,调用相关的原则进行处理。这种二分 MECE 的方法会让一切都变得简单却更有力量。
其次,摆脱了一切观念的束缚。这种调整方式,把一切的观念、信念、想法、说法、原理……都纳入到「主观世界」的范畴,在主观世界里只有工具包的概念,不再有任何因为语言而形成的束缚和制约。这种方式让自己变得极为弹性和灵活,不再有纠结出现。
第三,真正获得行动的持续动力。整个世界观从原来的「相对真实」才是重要的,或者说是「求真」导向,转变为「求存」导向,也就是在客观世界中取得成果为导向。一旦个体的导向方式发生改变,行动的基本动力就会产生,并且,这种动力会一直持续下去。
第四,获得强大稳定的内在驱动力。因为客观世界的三大原则的形成(具体见基石假设部分),借助其中两条原则:「围绕最终结果快速演化」以及「倍增法」,我会获得对「主观世界」进行迭代的内在动力,并且这个动力十分稳定,会持续推动我去自我更新。
第五,更敏锐地感知到情绪并摆脱困扰。当所有客观都有唯一评价标准,所有主观的束缚全部解放,那种感觉就好像灯台上的灰被擦掉了,进入到神秀所说的:「心是菩提树,身为明镜台。
明镜本清净,何处染尘埃!」的状态,而只有走过这一步,才能体会到更进一步的「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?」的状态。
ChangeLog
- 2018-12-01 书写更新版的世界观版本 by 易仁永澄
-
强烈推荐神作《经验的疆界》,它可以帮你跳离出经验的束缚。 ↩
-
我曾给个人成长进行了多种定义,其中一种就是:不断更新假设使之更符合客观世界,就是成长。 ↩
-
具体内容见: 《永澄:记于世界观澄清和更新之后》 ↩